藝術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除了八大藝術,在當代的哲學討論中,甚至連動漫、電玩都囊括在內。簡單說,所謂的藝術形式(artform),其實就是創作的形式。在一般狀況下,某個創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技藝或想像力產出一個作品,該產物就被稱為藝術作品。
對於藝術作品的受眾(audience)而言,所謂的詮釋作品,通常指的是去探索隱藏在作品表面之下的意義。例如,我們看完一些非主流的電影,在燈光亮起的那刻,心中可能會有疑問:這部電影到底想說什麼?影像文本中似乎有許多細節,需要我們細細思索、拼湊,而不是像大部分的商業電影,沒有深層意涵,所見即所得。超級英雄打倒反派,拯救世界,故事結束。
兩種「詮釋的自由」
很多人認為受眾有詮釋作品的絕對自由,因為「作者已死」。一旦作品完成,受眾要怎麼去解讀作品都不干作者的事。詮釋的絕對自由,簡單說,就是「我愛怎麼詮釋就怎麼詮釋」。事實上似乎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把《哈姆雷特》(Hamlet)背後的意涵理解為是孫悟空透過與妖精打架來獲得更高深的道行,然後把你的詮釋貼在社群網站上,你頂多得到許多哈哈大笑的表情符號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東吳英文系攜手美國名校 赴美一年可拿雙碩士 | 11/12/2024 |
媒體報導 | 【經濟日報】東吳EMBA 第三場招生說明會12/4登場 分享培育跨世代接班人才 | 12/03/2024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跨領域學士學程 8校下學期試辦 | 12/03/2024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路跑/王齊麟東吳國際超馬領跑有感 勾起兒時回憶 | 12/03/2024 |
媒體報導 | 【中時新聞網】東吳超馬》7位選手達國際標準 國內好手也刷新紀錄 | 12/03/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