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校園學生不幸事件頻傳,也掀起外界對青少年輕生事件的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青少年自殺上升率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去年自殺死亡人數267人創下14年來新高。學者表示,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而是學生更多時候連我受傷了、沮喪都還沒有覺察,也不知道可以找誰求援。
國民黨官方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簡稱國政會)召開記者會,教文組召集人高永光表示,去年大專院校自殺死亡人數59人,今年76人;意圖自殺去年800多人,今年至今1350人,增加6成8,且去年14歲以下,以及15歲到24遂自殺通報人數將近9000多人,直呼是「驚悚的數字」,平均每天有30人意圖自殘;自殺死亡人數267人,平均兩天有1.5人自殺身亡。
高永光質疑,國內青少年自殺自傷人數持續攀升,「難道說教育部頒布防治措施就能達成效果嗎?難道不該檢討嗎?」他也提到,過去他在大專任教,深知學校通報數字遠比實際通報數字還低,自殺、自殘防治措施仍漏洞百出。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從事教職20多年,她也分享,每年都會給學生一份自我介紹的作業,要學生說明我是誰,並提出十個優點跟人生中最想做的事情。
楊長苓說,前年有名20多歲男大生下課後哀傷的來找她,直說這作業他沒辦法寫,學生自認沒有任何優點、乏善可陳,甚至認為活著是個錯誤。課後師生倆約吃飯,楊長苓告訴他很勇敢,至少願意把心理話告訴老師,也懂得感恩,相當有禮貌,這位男大生就在餐廳中潰堤。然而,這名男大生並非個案,而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出現類似的困擾。
「老師好,可否麻煩妳有空時寫信給我?」楊長苓語重心長地提到,曾接到學生來信求助,未料學生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求助竟還這麼客氣!」她直言,如果這些學生是手腳骨折,還會說要等待嗎?她強調,當學生覺得挫折,不要再跟學生說這個沒關係,難道手斷了,還會說這沒關係嗎?
學生把情緒隱忍不說,楊長苓點出2大原因。她說,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很多時候孩子連我受傷了、沮喪,都會怪罪到自己身上,若能在孩子小時候,透過家庭、學校,讓學生知道,碰到困難時可以告訴誰,「這不是一個單獨的青春期問題」。
「談自殺防治,絕對不會是專業人力、導師的責任,而是全民的責任」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表示,全民缺乏情緒教育,且很多政策分散於各部會,偏偏「衛福部跟教育部通常都是水火不容」,當資源無法連結,就會出現漏洞。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則表示,常一通電話,或是幾句鼓勵的話,就能避免憾事。他說,校園安全不僅靠心理諮商,校園更需要動起來,讓學生會、系學會,學校各級單位能相互協助,尤其對於心理、家庭產生問題的學生,在關鍵時刻給予鼓勵的話,都很重要。「我們不怕數字高,但希望能把真正問題反映出來,讓學校同學師長、社會大眾共同協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攜配音聲優開課 帶領學生探索聲音藝術 | 通識教育中心 | 08/28/2025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開AI及機器人培訓課 結合輝達技術育才 | 巨量資料管理學院 | 08/26/2025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設半導體學分學程 實作訓練結合參訪實習 | 理學院 | 08/20/2025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分發入學老牌私校、公校缺額多在音樂系 校方:為招收多元樂器別 | 教務處 | 08/14/2025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擊敗少子化 東吳大學114學年度學士班招生成績斐然 | 教務處 | 08/14/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