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校園頭條

:::

國際貿易新局之因應 高孔廉講座教授:大型企業應該專注創新技術研發

  • 12/29/2020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
  • 圖片標題:01 講者特寫.jpg
  • 圖片標題:04 講者演講生動 搭配手勢.jpg
  • 圖片標題:07 同學踴躍發問.jpg
  • 圖片標題:02 在場座無虛席.jpg
  • 圖片標題:05 同學提了有趣的問題.jpg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賴宜萱、趙翊君報導】

        在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國際貿易的狀態以及經濟型態都有著很大的轉變,而台灣要如何因應整體情勢的變化呢?本校企管系、東吳企管文教基金會與東吳實踐家創創基地,於109年12月9日在城中校區創創基地聯合舉辦「貿易新局之因應」演講,特別邀請到東吳商學管理講座教授高孔廉,與來賓、同學分析現今國際經貿情勢、供應鏈狀況,以及在此情況下的台灣應對之道。

        近年來,隨著2017年川普上任,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廢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簽《美加墨貿易協定》(USMCA),讓國際貿易從以往的多邊貿易,慢慢轉變為單邊主義或雙邊談判。除此之外,美國也對中國課徵高關稅,讓雙方的貿易關係變得越來越緊繃,其一連串的政策,是為了保障美國企業以及其世界強權的地位。高孔廉講座教授提到,在中美貿易戰裡,美國最關切的議題包含網路商業機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中國對內部企業的補貼等,尤其是中國對於本土企業的補貼,使得外來廠商無法公平競爭,有不公平競爭的疑慮,這也是中美一直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

        新冠肺炎的疫情,對於實質經濟影響甚大,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透過大量印鈔的方式來振興疫情下的經濟,卻使得全球金流增加、市場熱錢過多,多數拿去投資房地產與股市,造成房價與股價的飆升,實體的經濟已經與貨幣經濟脫節。而疫情的惡化,也加劇全球供應鏈型態轉變,從原本的長供應鏈變成短供應鏈、在地化的供應,改變全球的貿易現況。

        高孔廉教授表示,許多廠商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已將廠房從中國移轉到他國,但仍有些廠商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準備進軍中國市場。反觀台灣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件數呈現遞減,但投資總規模卻不斷加大,顯示大型的企業有更多的資本進行談判,以獲取較好的市場與機會。高教授還提及,台灣中小型企業,若想要進軍大陸市場,需要有特色,才有機會在快飽和的市場下,搶到商機,做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在疫情與政經情勢不穩定的狀況下,高教授說明台灣的因應策略,像是大型企業應該在中美兩國市場中取得平衡、專注創新技術研發、開拓歐洲與非洲市場等。透過一系列的分析與建議,讓聽眾瞭解到現今的國際情勢,及各產業面對疫情可以如何規劃,以尋找經濟的新出口。

【文/經濟四賴宜萱 圖/國貿四趙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