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校園頭條

:::

從港口走入台灣史 源遠流長的歷史港街

  • 10/23/2023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
  • 圖片標題:10-全體大合照_batch.jpg
  • 圖片標題:01-玉茹老師認真解說_batch.jpg
  • 圖片標題:02-玉茹老師認真解說_batch.jpg
  • 圖片標題:03-同學們認真聆聽玉茹老師分享_batch.jpg
  • 圖片標題:08-同學認真聽演講_batch.jpg
  • 圖片標題:04-同學們認真聆聽玉茹老師分享_batch.jpg
  • 圖片標題:05-玉茹老師和同學互動_batch.jpg
  • 圖片標題:06-同學向玉茹老師提問_batch.jpg
  • 圖片標題:07-同學認真做筆記_batch.jpg
  • 圖片標題:09-同學認真做筆記_batch.jpg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簡卉嫻報導】

對你而言,船代表著什麼?港口又象徵著什麼意義呢?本校歷史系於112年09月20日在外雙溪校區H304教室舉辦「東亞海域港口城市與商業網絡工作坊—向海立生:清代台灣的港街、人群與社會」,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玉茹老師,將目前的研究成果與同學們一同分享。

玉茹老師先以她的新作《向海立生:清代台灣的港街、人群與社會》作為此場講座的開頭,帶出今日的主題重點,內容主要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港口的政策與管理、族群與港街的變遷、港街貿易與網絡以及港街信仰。玉茹老師特別提到,清代臺灣港街發展長達兩百餘年,在不同時代、政治、社會條件和貿易行為等作用之下,呈現出多重樣貌,諸如全球的港街、亞洲的港街、中國的港街、海島臺灣的港街等多樣性面貌.開港帶來新契機與變化,同時更造就南北傳統港口躍升為國際港,隨著貿易規模逐步擴大,台灣本土經濟實力更加穩固。玉茹老師認為:「在經濟上,港口是帶動城市發展的火車頭;在文化上,港口則是一扇看見外面的窗。」

過去的印象中,大眾會認為傅統中國商人購買土地是為了保值而影響商業資本再投資和擴張。然而,在玉茹老師的研究中,有特別點出:「由於台灣屬出口導向的國家,米穀仍為出口大宗,因此可得知商人購買士地僅是確保商品取得。」另一方面,商人們深諳運用出租店鋪和放貸來取得商業資本,甚至是跨海投資泉州地區的商號,都是過去較少被眾人關注的現象。除此之外,由於各地頻繁的往來貿易,間接造成族群融合得更加迅速,玉茹老師認為這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以及對外來事物的高度包容性皆息息相關。

船舶,承載著歷史的軌跡入港,又承載著風險和土地上農民的汗水與歡笑出港,駛向未知的遠方。目前台灣的商業史在學術研究上仍有許多空白,期盼今日蒞臨講座的同學們能夠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也期許各位持續精進自我,深度挖掘前人們於歷史上的研究,保留屬於我們的港街歷史。

【文圖/歷史三簡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