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黃樂賢報導】
一名敘利亞工程師,接受著東吳政治系同學邱亭雁和許芷敏的採訪,透露一家人從戰亂不斷的家鄉逃往德國的過程,目前以難民身分在德國獲得居留證,得以學習德語、領取政府每月兩千歐元的零用金,且在職訓中心的幫助下謀求工作。
5月26號星期四,政治系二年級同學邱亭雁與許芷敏,於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D501教室「那些和難民在一起的日子」分享會侃侃而談前往德國柏林難民營擔任志工的動機與經驗。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直至2016年,難民議題依然是國際新聞的一大焦點,歐洲各國對於難民的處置政策仍有諸多討論空間。兩位同學在台灣接收國際媒體報導難民的新聞,持續關注著國際人權問題,在德國爆發科隆集體性侵案後,更加深了他們對於難民政策議題的質疑與好奇,也希望自己能夠盡一份心力幫助難民。
2016年寒假期間,兩人踏出第一步,與德國在台協會以及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接洽後,前往德國紅十字會難民營服務。平日服務期間,兩人負責為難民孩童設計課程遊戲,協助資深志工Mariana教導孩子們練習說基本德語。邱亭雁觀察:「難民所中五百位孩童,一天卻只有兩堂德文課提供給七歲以上的孩童,且空間一次只能容納五十個人,所以他們只能用搶的,且課程無法連貫。在難民營中的孩童的教育是需要更多人關注。」志工Mariana也強調面對難民所應擁有的態度應是用同理心看待,而不是消極逃避他們的需求,只把他們當作麻煩在處理。
除了平日一到五在難民營的服務工作,兩人在周末也參與柏林非營利組織GSBTB所舉辦的Open Art Shelter活動,於柏林南部一處庇護所,參與壁畫創作行動,與難民和志工一同規劃與討論。兩位同學從主辦人Hania的交談中得知,共同藝術創作的過程不僅提供難民一種心靈上的治療,更希望難民將避難所當作一個家,一個有歸屬的地方,庇護所不單純是一個「暫時的安身處」。許芷敏觀察:「在德國與GSBTB類似的非營利組織,負責作為德國國民與難民之間的橋梁,他們透過一連串的活動讓更多人接觸難民生活真實的面貌,消弭德國大眾對難民的刻板印象。」
難民營志工服務持續了二十天,兩位同學與難民和各國志工的交談中,觀察德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如何規劃安置難民的措施以及一連串的政策。這趟旅程使他們獲得許多養分,也使他們反思台灣在難民議題上的關懷與立法措施,在未來他們也會繼續投注心力關注難民議題,也期望透過這次分享會能使更多同學參與人權議題的討論。
【文/英文三黃樂賢 圖/政治二邱亭雁、許芷敏】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賀!商學院育成中心彭仁鴻執行長 獲管理界最高榮譽「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 | 10/28/2024 |
校園頭條 | 恭賀李韋宏學長 榮獲第十二屆傑出大陸台商創新經營獎 | 11/22/2024 |
校園頭條 | 全國資訊創新競賽 東吳資管系再創佳績 | 11/21/2024 |
校園頭條 | 校級赴外交換研修說明暨分享會 鼓勵同學赴海外研修 | 11/21/2024 |
校園頭條 | 韌性校園 永續大學成果展暨AI黑客松競賽 展現高教深耕計畫豐碩成果 | 11/21/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