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律大突破!法律扶助基金會和東吳大學AI中心合作,將透過大數據分析將技術運用為建構法扶「線上法律診斷機制」,提供民眾作為申請流程及耗費時間參考,降低對於訴訟的不確定性,以提升司法信賴。法扶董事長范光群指出,從2004年成立起,累積逾150萬筆資料,如同坐擁一座知識的寶山,要深入寶山來採礦,希望借重優秀工程師及挖礦設備,藉由資料採礦(data mining)與數據分析,從中找出具有管理意涵的指標。
東吳大學人工智慧應用研究中心、法律扶助基金會、全球數據分析領導廠商(SAS),今上午在東吳城中校區游藝廣場攜手發表全國首個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運用在法律領域的AI研究。
由SAS結合東吳AI中心共組的產學合作小組,三個月來將法扶會近21萬份申請人的案由概述進行分析。整合申請人屬性、案件屬性、人口資料、律師辦案活動頻率(開庭次數、律師面談次數與撰寫書狀份數)等大量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利用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文字分析引擎,自動聚類、辨識詞彙、偵測同異詞,不斷訓練機器了解前後文與語意,解析出相同申請案由中隱含的差異性,並打造機器學習模型,訓練機器預測受不同因子影響的扶助案件,律師可能投注的活動頻率。
法扶會副執行長林聰賢表示,系統藉由法扶案件的案由概述文字紀錄,分析律師辦理相關案件時所需投注的活動頻率,作為法扶未來分派案件、簡化申請流程的參考。此AI模型也將成為未來開發「線上法律診斷機制」基礎,民眾若有訴訟或扶助需求,透過「線上預診」即可知悉後續可能的程序與預期花費時間,使申請人對於案件有合理預期,減低不確定感。
就《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申請案,本案專案透過自然語言處理,從非結構的文字敘述中解析出「持有」、「吸食」、「轉讓/販賣」等不同種類、程度的文字組成要素,透過AI模型顯示含有以上不同字詞的案件,即使都與毒品相關,但在律師辦案活動頻率上卻大有差異。「扶養費」案件如「家暴」、「離婚」及「安置中心老年人」等不同因素、種類的案由,同樣互有差異。
目前此AI模型所架構出的影響因子指標,準確度已高達八成。法扶會藉由研究結果,檢視現行業務登載及派案流程上的侷限,作為未來改善基礎。
林聰賢說,下一階段,SAS團隊將把技術與人工智慧平台移轉給東吳AI中心,協助其與法扶展開「線上法律診斷機制」開發合作。未來民眾只要有訴訟或扶助需求,上網填答表單即可獲得AI預診出的法律結果預測、相應所需時程與司法活動數等資訊,提升民眾法律意識與普及法治教育。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9/2024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8/2024 |
媒體報導 | 【遠見雜誌】傳承與創新 東吳百年品牌力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CHEERS】傳承東吳大學百年優良傳統 打造國際級教育品牌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簽約英國前30大名校 讀4年獲學碩雙聯學位 | 06/26/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