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學系訊】
社工系108年5月10日至19日,邀請任教於美國喬治福大學(School of Social Work ,George Fox University)社會工作學院,同時也是本校社會系系友的林木筆(Muh Bi Lin )教授進行短期學者訪問,並進行課程與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
5月14日在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D0910社工研討室,林教授與萬心蕊主任及鍾道詮、李明政、羅國英、闕漢中、李淑容、馬宗潔、許凱翔、李佳儒、李婉萍、許凱翔、江玉龍等社工系教師展開教學與課程座談會。首先由林教授進行專題演講「社會工作新興議題--柔思社會工作」(Rationality,Art,Spirituality Integrated Practice:RASI)。
林教授談到,以理性為主導的社會工作模式,容易誤導社會工作者抱持偏狹的理性邏輯,擱置創意與想像,壓抑人對心靈、意義與價值的嚮往。一個有效的社會工作觀點,必須建立在正確人觀的基礎上,也就是把人視為一個由理性、藝術與靈性共同存在的整體,將這三者整合在社會工作的實務理念中,提出一個可能的社會工作觀點,林教授取其英語縮寫諧音RASI,稱之為「柔思社會工作」。
本次與林教授一同前來的Dr.Rebecca Yazzie (PhD MSW Assistant Professor)教授,就其專長領域為學士班方案課群的學生主講「何謂一個創傷知情社工?」。講者從「接受創傷的存在;為什麼知道創傷這麼重要?」切入主題,藉由開場的創傷體驗小活動,讓學生想像創傷的發生,以及創傷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於創傷也能夠有基本的想像,此議題在台灣也是一個新服務議題。
此外,社工系與華人社會工作學會合作辦理工作坊,當天與會實務工作者及學生約60多位,坐無虛席,反應熱烈。透過團體互動活動帶領,使與會者對實務工作服務定位與方法更清楚。社會工作服務者的工作內容與「人」分不開,人的內在心理與靈性活動,對服務效益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而專業技術、體制結構與人際互動的調節,可以影響體制,進而帶來真正的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林教授說到,人唯有提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有過得勝(Victory)經驗,才能產生自我增權(Empower)的能力,才有改變(Change)的可能,對個案的處理與研究亦是如此。在學校教學上對社工系學生訓練可常提三問:1.我是誰?2.我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是甚麼?3.我的力量從那裡來?由這3點培養學生自我體察與專業能力養成,並建立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可以幫助人提昇自我效能:1.The practice of praise and admiration2. The practice of self-reflection3. The practice of gratitude4. The practice of faithfulness5. The practice of self-care6.The practice of celebration7. The practice of letting go。
只有自我效能提昇,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才會提高,才有自我欣賞與改變的能力,而不被單一的刻板主流主觀價值所宰制、控制,以致於無法欣賞自己,貶低自我,也無法用更多元的視角看待事情,建立自信並且學習包容與接受,這才是真正的多元文化的社會實踐。
【文圖/社工系吳秀禎祕書】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攜手紅十字會 培育國際人道專業人才 三年學分費全免 | 04/22/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