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錯了?「萬聖節」其實不是Halloween
「萬聖節」的英文不叫Halloween
許多人習慣把Halloween稱為「萬聖節」,但這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追本溯源,Halloween指的其實是「萬聖節前夕」。萬聖節是All Saints’ Day (字面「所有聖徒之日」),是11月1日的一個基督教的節日
怎麼說呢?就詞源而論,Halloween的前一半是hallow (與holy「神聖的」同源),本指「聖人;聖徒」,然而此義現在已經少見。倒是hallow作為動詞用的過去分詞hallowed,現在還能以形容詞之姿散見各處,意為「神聖的;受尊崇的」。
Halloween最初指的是「萬聖夜」
什麼?英文的even是夜晚?沒有搞錯吧?沒錯,千真萬確。基礎單字even有許多意思,其中有個詞源不同的名詞義項,意為夜晚,與德文的Abend密切相關。只不過這個表「夜晚」的even是古語,現在基本不用,中小型的詞典不收,只有在大型詞典才查得到。另外,大家恐怕有所不知,表「晚上」的evening其實就是這個even加名詞後綴-ing而成的,表「前夕」的eve就是這個even省略尾音而來的。
「萬聖節」是All Saints’ Day (古稱All Hallows’ Day),在11月1日。人們大肆慶祝的Halloween,是在前一天的10月31日晚上。因此,Halloween以譯為「萬聖節前夕」為妥。但Christmas Eve一般人多認為「聖誕節前夕」冗長拗口,故時而略為「聖誕夜」,因此Halloween不妨也循例,簡稱為「萬聖夜」。
Halloween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字眼,保留撇號的Hallowe’en是個較常見的異體。除此二者之外,在歷史上、在不同地區,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其他的稱呼,如All Saints’ Eve、All Hallows’ Eve、All Hallows Eve、Allhallows Eve、All Hallow Eve、All Hallow Even、Allhalloween等,不一而足,讓人眼花繚亂。反正,只有看到幾個關鍵字,大概就八九不離十:all(萬;所有),hallow或saint (聖;聖徒),een、e’en、even、或eve(夜;前夕)。
我喜歡說文解字,這裡除了追本溯源之外,還想給Halloween的中文正名,把它稱為「萬聖夜」。
但語言不是邏輯也不是數學,常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意外之舉,而「約定俗成」又是一股左右語言方向的巨大力量。如果大家習慣了「萬聖節」,雖然嚴格來講並不正確,但在語言的洪流裡,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習非成是,事屬無奈,但舉世皆然。至於正牌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因為長久以來受到冷落,大概也只能被迫改名了(萬聖日?諸聖節?)。
好了,說文解字到此為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Halloween(萬聖夜)相關的習俗和語言。
萬聖節的起源與基督教無關
萬聖夜Halloween的內含有點像我們的中元節,是個與靈異、鬼怪有關的節日。這原本是個異教徒(pagan)的節日,與基督教無關,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人(Celt)的薩溫節(Samhain,讀[ˈsɑːwɪn] 或[ˈsaʊɪn])。薩溫節在11月1日,標誌著冬天由此開始,是古凱爾特人慶祝新年的節日。薩溫節的前一天(10月31日)是古凱爾特人的除夕,流浪在外的亡靈幽魂,據說晚上都會回到他們生前的家,而且巫婆、地精、黑貓、鬼魂、惡靈都會利用黑夜出來活動,在世間四處遊走。這個古凱爾特人的除夕和基督教的萬聖夜撞期,碰巧落在同一天,異教徒的風俗因而也影響了基督教節日的內含,最後二者匯流,逐漸世俗化,並於19世紀末隨著移民傳到了美國和加拿大。所以說,現在很多萬聖夜的風俗,都可以在古時凱爾特的異教徒儀式裡找到根源。
由於古凱爾特人相信,在10月31日、11月1日之間,亡靈會回到人間,所以衍生出一個習俗,生者穿上奇裝異服,遊行驅鬼。當時歐洲也有為亡者佈施糖果的習慣,接受者則答應以「為亡者祈禱」回報,於是發展出孩子們到各家索取糖果的習慣。
迷人的萬聖節:Trick or treat、雕南瓜、咬蘋果
如今的萬聖夜,雖然還是跟惡靈鬼怪有關,不過已經多元化,而且漸逐演變,許多時候反而像個狂歡的嘉年華會。在盛行萬聖夜的英國和北美,兒童們變裝結伴玩耍,有些成年人也裝嫩,趁機玩一把。走傳統路線的,就穿恐怖服裝;走創新路線的,就打扮成公主、牛仔,甚至變身影視明星或公眾人物。入夜之後,小朋友穿著萬聖夜服裝,挨家挨戶地敲門或按門鈴,跟主人玩「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的遊戲。主人開門給糖吃(treat),否則小朋友就會搗蛋(trick),惡作劇一番或搞個小破壞。
另外,雕刻南瓜(pumpkin carving)也是個重要的活動,源自於愛爾蘭的傳說,與惡魔有關。傑克南瓜燈(jack-o’-lantern)是萬聖夜的必備品,通常以橙色的大南瓜雕成,先把南瓜內部整個挖空,再於表面雕出人臉的形狀,最後在萬聖夜時放進點燃的蠟燭。
萬聖夜時,有些地區的人會把自己的家佈置得像個鬼屋,將自家的院子裝飾得像個墳墓。有些地方會舉辦萬聖夜派對,食物的造型和顏色刻意處理,給人陰森詭異、恐怖嚇人的氛圍或聯想。萬聖夜派對裡還經常會玩「咬蘋果」(apple bobbing,或bobbing for apples)的遊戲,玩法是將蘋果放入盛滿水的水盆或水缸裡, 玩者用牙齒將浮在水面的蘋果咬出,就算勝利。
萬聖夜是個洋節日,不過融合了諸多元素,有恐怖,有可愛,有嚴肅,有調皮,有吃也有玩,難怪讓許多人著迷。Happy Halloween! 萬聖夜快樂!
文/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曾泰元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9/2024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8/2024 |
媒體報導 | 【遠見雜誌】傳承與創新 東吳百年品牌力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CHEERS】傳承東吳大學百年優良傳統 打造國際級教育品牌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簽約英國前30大名校 讀4年獲學碩雙聯學位 | 06/26/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