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媒體報導

:::

【聯合報】迎世界兒童人權日 司法院:共識是Working Together | 林沛君(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11/08/2019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

迎世界兒童人權日 司法院:共識是Working Together

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人權日」,司法院日前舉辦系列研討會,秘書長林輝煌表示,今年少年事件處理法完成修法,讓兒少在教育、社區和福利行政中受到公平對待,也使進入少年司法程序的兒少能獲得更妥適的照顧與保護,這除了是與世界潮流接軌的重要里程,也是兒少司法人權的一大進步。

新修正的少事法規定「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廳長謝靜慧表示,對於兒少應有「Working Together」的共識,司法將與行政持續協力,健全兒少自我成長的防護網。

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林沛君從歐洲人權法院對於家庭權的概念演繹出發,認為父母和子女互相享有對方的陪伴,是家庭生活的基本要素,就算少年觸法,也應視為成長的一個階段,若不得已有「暫時性措施」,最終目的還是讓子女在可能的情況下回到家庭成長。
 
林沛君認為兒少工作者應是「夥伴關係」,協調建置多樣化處置,保持孩子選擇的可能性。立委李麗芬舉美國加州的短暫措施為例,認為應檢討現有脆弱家庭機制欠缺對觸法兒少家庭的關注,增加兒少處境指標,並引入教育資源,建立社政與法院的跨領域合作機制,讓家庭有更多「接回孩子」的準備,這樣社會安全網才能奏效。

桃園地院保護官王以凡則從實務個案來探討如何打造守護身心障礙兒少的協力平台,她認為目前有「切割式」福利服務,以及欠缺家庭支持者苦無適當機構可容身等現況,福利服務應整合、銜接。衛福部桃園療養院醫師陳質采從生物、社會和心理模式、復原概念分析,提出個別化疾病治療與健康管理、賦權增能訓練、支持性學習或就業方案、家庭系統衛教介入、社區服務,以此協助少年復歸社會。

台灣照顧管理協會理事長張淑慧認為應從對生活的選擇、機會不受剝奪的角度,重新定義社區自立,期盼打造合理調整且不歧視、以少年為中心的網絡工作,並導入經費補助、職業重建等服務資源,建立合作發展模式。

受法院保護管束的小楊,從青春展翼班結訓後,在冷氣行找到滿意的工作。示意圖。記者林澔一/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