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林耿瑩報導】
「記者不是錄音機,而是把聽到的資訊自己消化完,最後寫出來。」本校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事務處於110年3月8日在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行「跨境、跨域、跨文化」講座,邀請《報導者》記者楊智強先生,分享身為獨立媒體工作者的生涯見聞,以及如何透過新聞工作者的報導,用自己的眼,看見世界蘊藏的感動及無奈。
「我想當個幾分的記者呢?」身為一位記者,一定會遭遇許多困難,像是稿費收入不穩定、觀眾關注度的不確定性、潛入高風險國家缺乏安全保障等,但最讓他感到手足無措的,是道德上的糾結。談及往事,他前往緬甸探訪羅興亞人的處境,被「選中」成為受訪者的,是一位黑黑瘦瘦的小孩,肚子異常大,因為裡頭充滿寄生蟲,採訪始至終,小孩根本不知道記者在做什麼,他只是不斷的哭泣。「單純把訊息帶出來,真的是一個記者能做到的最大極限嗎?」楊智強如此問自己。他說道,在採訪結束臨去前,一股罪惡感油然而生,感覺自己在消費那個孩子,他帶給大眾想要看到的,卻甚麼忙都幫不上。
「身邊的現象或人們,當你不去注意時,不會覺得需要被注意,但當你去親歷,就會知道他們是需要被注意的。」他曾接觸採訪高風險家庭步入幫派的青少年,並跟他們一起生活了近半年。他發現到,步入幫派不是他們自願選擇的道路,但他們一旦跌入了,重新站起來的機會就非常渺茫且艱辛。在採訪的過程中,他與那些青少年成為朋友,以好友的角度關懷聆聽,走入他們的內心;而跳脫出來觀察議題時,他會記住自己是記者,用完全中立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身處全球化時代,資訊的接收愈趨便利,每分每秒都能透過網路接收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但我們有沒有去深入瞭解議題背後的脈絡,思考後形塑自己的世界觀?或只是走馬看花瀏覽時事,任由快速覆蓋的最新獨家湮滅遺忘?那些我們仍不知或不願知的事物,都真實的存在某些人的生活中,只有當我們試圖去接觸,才有翻轉這一切的可能。
【文圖/法律一林耿瑩】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賀!商學院育成中心彭仁鴻執行長 獲管理界最高榮譽「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 | 10/28/2024 |
校園頭條 | 恭賀李韋宏學長 榮獲第十二屆傑出大陸台商創新經營獎 | 11/22/2024 |
校園頭條 | 全國資訊創新競賽 東吳資管系再創佳績 | 11/21/2024 |
校園頭條 | 校級赴外交換研修說明暨分享會 鼓勵同學赴海外研修 | 11/21/2024 |
校園頭條 | 韌性校園 永續大學成果展暨AI黑客松競賽 展現高教深耕計畫豐碩成果 | 11/21/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