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林采蓁、趙翊君報導】
「最好的風景不是抵達,而是知道自己正在路上。」新生代作家張西引用經典字句來為活動揭幕。本校承平扶青社舉辦知名作家系列講座,邀請到張西和不朽等暢銷作家與同學分享創作歷程。作家張西的講座於110年4月27日在城中5211教室初登場,讓同學除了能認識書本以外的張西,也使正在迷惘的同學能從中獲得養分。
張西分享自身創作初期,常受當時閱讀的書籍影響。喜愛模仿張愛玲滄桑的文筆和簡媜情感豐沛的描述,但這也讓她體認到生活中和人際交往上,當自我還沒有形成時,非常容易受到同儕和外在的影響。因此她在17歲到23歲時拒絕閱讀書籍,希望能培養自己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不再受他人左右。張西語重心長地表示,「有時候你是誰,所以你去做什麼,但更多時候則是,你去做了什麼,所以你是誰。」並期許每一位聽眾都能勇敢地走出舒適圈。
張西談到出書的初衷,是因為想要書櫃上有一本自己的書,便主動投稿到出版社,結果皆因不符合市場需求而被拒絕。為了實現夢想的她轉而自費出書,籌措經費之際遇到現職的三采文化出版社,幾經波折後成為一名全職作家。張西提及創作的心路歷程,當困難發生在眼前時,自己早已不是那個口中溫暖善良的人;當處於安逸時容易忽略很多事情,想像到的也被自我侷限框架。她表示,唯有認識自己現實中的模樣,才有能力去負擔全部的人生。
講座的尾聲,同學們也踴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張西有感而發,表示網路發達不見得會使創作更容易被看見,因為網路世界裡族群分眾多元,只容易在自己的同溫層裡取得共鳴。是否被看見的基準建立在創作的初衷和目的,目的可能會改變,但只要初衷不變並理解自己,就能繼續堅持下去,而不忘初衷更是邁向成功最好的動力。
【文/經濟一林采蓁 圖/國貿四趙翊君】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第3哩 夢想實踐起 - 只要腳不停 環島一定行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