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停課,不少大專院校學生提前返鄉避疫,但期末作業加上家庭張力,已讓不少學生喘不過氣,甚至出現適應困難的問題。專家指出,面對壓力應學習運用「專心」與「分心」,專注在能盡力做到的事情,也可適時跳出壓力情境,反思究竟是何事讓自己感到焦慮,嘗試化解緊繃身心。教育部也表示,防疫期間關懷不間斷,大專校院應了解學生壓力源,教導學生因應壓力的技巧方式。
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停課也讓不少人在慌亂中停滯。適逢學期末,不少大四學生也準備畢業,北部某私立大學大四學生表示,學校一宣布遠距教學,就被父母勒令回家,看著租屋處亂成一團,期末報告也相當惱人,厭世感非常重。如今獨自回家面對父母,報告及課堂都改在線上進行,家人又常過度關心學習進度,至今仍把他當成「孩子」,甚至大學都還沒畢業,就焦急在問之後想去哪找工作。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也表示,近來收到不少學生的「求助信」,說自己沒辦法與父母相處,甚至還有父母把北漂的孩子視為病毒;或因家裡空間小,家人時不時就來關心有沒有認真上課。
另外,線上教學壓力密度更高,楊長苓也以自身課堂為例,平常上課兩小時會有卅分鐘討論,但線上難討論,只好把課講好講滿,學生也會反映吸收困難,也覺得缺乏討論是失去了「人與人的連結」。
生活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楊長苓表示,學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專心」跟「分心」。她說,任何事情都有可控與不可控,若遇到壓力,可以先專注在呼吸上,待心跳平復後,也能克制住緊繃情緒,也可以幫自己訂出行程表,專注在生活裡按表操課,不要從早到晚一直在工作,或把所有時間都放在網路上。
人在壓力下往往會做出錯誤決定,楊長苓說,學生也要懂得「刻意」分心,但不去想,不代表就是放棄不做。她說,在分心的過程,人可以暫時跳出情緒,於此同時可以試著尋找焦慮源,接著再「專心」回自己身上。
教育部日前也發函各大專校院,要求防疫期間關懷不間斷,學校應試著了解學生壓力源,教導學生因應壓力的技巧方式,或視學生個案情況,提供相關資源,如線上心衛活動、舒緩音樂影片或1925安心專線、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等資源,發展多元因應策略。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東吳英文系攜手美國名校 赴美一年可拿雙碩士 | 11/12/2024 |
媒體報導 | 【經濟日報】東吳EMBA 第三場招生說明會12/4登場 分享培育跨世代接班人才 | 12/03/2024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跨領域學士學程 8校下學期試辦 | 12/03/2024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路跑/王齊麟東吳國際超馬領跑有感 勾起兒時回憶 | 12/03/2024 |
媒體報導 | 【中時新聞網】東吳超馬》7位選手達國際標準 國內好手也刷新紀錄 | 12/03/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