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媒體報導

:::

【中時電子報】時論廣場》美國的大國政治|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 07/25/2021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美聯社)

最近國際政治上幾個事件,清楚勾勒出美中俄三國之間的博弈。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25日到中國大陸訪問,在天津先與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然後會見外長王毅。之前兩國為了雪蔓訪中所見到的大陸官員層級問題,差點讓訪問破局。後來北京以「會談」、「會見」的文字遊戲解局,美國則以在新聞稿中只提到「王毅等」官員解題,並強調這是雙方坦誠交換意見,並非正式談判。在彼此都宣稱沒讓步的情況下,乃有了雪蔓天津之行。

上面是外交技術的操作,在高一層次的外交動作上,雙方也都有軟有硬地做了一些宣示給對方看,也給自己內部的鷹派看。雪蔓到大陸之前,美國指控了中國駭客攻擊微軟,也提醒美國企業到新疆與香港投資的風險,一架行政專機更突然在7月中飛抵台北遞送一份文件,這都在給中國大陸壓力。但在這同時,美國也安排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公開宣布,不支持台獨。中國方面則在雪蔓抵達前兩天,宣布動用《反外國制裁法》,制裁美國6位前朝官員和1個組織。等這些防衛動作各自擺好,大家才坐下來在天津會談。

為什麼兩國不愉快卻還是要見面?因為中、美終究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雙邊關係是非零和的,也不可能真正脫鉤,總不可能永遠相抗。更何況兩國之間雖有衝突,但可以合作的地方也很多,包括氣候、北韓、貿易等問題都是兩國之間可以找到重疊利益的地方。兩國之間有衝突有合作,劍拔弩張但也有溝通管道,已變成正常的大國外交模式。拜登與習近平也有可能10月在G20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談,這是外交戰略的層次,需要雪蔓到大陸做前期的鋪墊,所以才有下面從外交戰略到外交動作到外交技術的一系列鋪陳。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事件,是美國在21日宣布不反對德國與俄國之間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的修建。白宮官員的說法是北溪二號已即將完成,年底就要開始營運,這時反對它的興建是沒有意義的。北溪二號長750英里,從俄羅斯直接拉天然氣管走波羅的海海底到德國,繞開了波蘭和烏克蘭。俄國輸德的天然氣將增加1倍,但波、烏兩個也因此少收了天然氣管的過路費,並可能受到俄國中斷供氣的威脅。

為降低北溪二號的衝擊,德、俄同意繼續支付烏克蘭過路費直到2024年,還可能再延長1年。美、德也將設立10億美元的基金由德國管理,幫助烏克蘭能源轉型;兩國也承諾一旦俄國威脅到波、烏安全,將對俄進行制裁。

北溪二號的意義在哪裡?在於德國走出自己的外交政策,俄國因此分化歐盟,美國也以此拉攏了俄國。在美中俄的棋盤上,稍微挪動了一下權力的天平。

這就是今天的大國關係,有衝突也有合作。那中俄之間難道就真如北京說的,關係那麼好嗎?就沒深層的猜忌嗎?也未必。中、俄在中亞、緬甸、烏克蘭,很多政策都未必合拍。所以他們一樣也會是有衝突有合作的大國關係。衝突與合作的程度或許不同,但雙邊關係都是非零和的。

在這種情況下,小國也要跟著旋律在外交政策上做有彈性的調整,將全部籌碼單押一國,恐怕最後會成為唯一的輸家。(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