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黃羽萍、劉韋廷報導】
「會說多少種語言不是重點,能夠打開心胸、聆聽陌生的語言,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才真正擁有『多語魂』。」30歲的謝智翔(Terry)說道。通曉二十五種語言的他,3月15日應本校學生學習資源組邀請,與同學分享學習語言的點滴。
每學一種語言,他就實驗一種學習方法
國中時開始學習外文,Terry跟多數人一樣從單字文法訓練起,然而他卻覺得少了對語言的親切感,便開始摸索學習語言的方法。從為了交換而學的法語、德語,閒暇時間自然學習的日語,為了消磨夜勤時間而學的俄語及福州語,透過國際音標學習的越南語等,漸漸地他發現傳統的學習模式,常常會變相地束縛學習語言的真諦。
把語言當作一首歌,培養語言習得
「學更多的語言,唯有重複的過程才能找到真實的感受」Terry提出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與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的不同,前者屬於無意識對語言的語感,而後者則是透過課本文法單字的訓練學習。當我們對於英文的文法使用猶豫不決時,卻能夠指出中文語感的不妥處,這樣的差別便是學習方式的不同。Terry說他透過日常的互動去判斷語言,進而去培養對語言的直覺。
沒有教材的語言──克丘亞語Quechua
Terry曾與37位美國研究生前往厄瓜多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語言研究計畫。在研究期間,Terry每天與村民們相處,起初聽不懂、一個禮拜漸漸了解、一個月就可以與村民大聊八卦,進步神速的他令研究計畫的教授也驚嘆!他說:「小朋友怎麼學會語言,我就怎麼學!」透過聽去了解一種語言、一種文化。
語言能力──動機與態度
傳統教材的學習方式可以讓我們在考試在檢定上獲得肯定,但有時為了某些目的而學,反而讓人學得不快樂。「想想學習語言初衷!」Terry對台下的聽眾說道,創造學習語言的環境,聽不懂還是聽、然後漸漸跟著唸讀,一步步地才能抓到語言的真諦。
「會多少語言並不重要,而是能打開心胸」利用自己閒暇的短暫期間,多聽多練習,並培養語言習得才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關鍵。
【文/財精二劉韋廷 圖/財精三黃羽萍】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第3哩 夢想實踐起 - 只要腳不停 環島一定行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