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學系訊】
為使東吳學子瞭解德國戰後文學,本校德國文化學系與映像臺灣協會(Impression Taiwan e.V.)於110年10月13日與20日分別在普仁堂、R0301教室,舉辦兩場德國近代文學作家的影片放映活動。映像臺灣協會致力於臺德文化交流,此次活動由協會策展人林婕穎以文化對談為核心進行分享,介紹兩位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及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者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öll)和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的紀錄片。
第一場次的活動中首先介紹策蘭這位詩人,影片透過編輯策蘭作品集、書信的主編視角,敘述對策蘭不同層面的見解和分析,當中包含他與妻子的互動、寫詩的立場、自由理想和他對政治菁英及革命等看法。藉此可知策蘭生存在納粹迫害下的歲月帶給他無法治癒的傷口,也使他深受精神疾病影響;他在日常與兒子的談話中,也少不了分享自己對俄國革命、獨裁共產主義等政治觀點。策蘭的詩集除了寫給兒子外,也將雙親的死亡寫入詩句,更記錄了戰爭紛亂下對那個世代的觀點。接著介紹女詩人巴赫曼,她與策蘭也相識,更曾邀請策蘭至四七社朗讀。巴赫曼的詩作經常使用極其抽象的手法,描繪「烏托邦」這個對於她很重要的元素。
第二場次的活動中則介紹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因里希.伯爾和鈞特.葛拉斯兩位文學巨擘的故事,此二人亦是維持二十幾年聯繫的筆友。相較於大部分作家一路純粹寫作,伯爾投筆從戎並成為戰俘的經歷,使他日後看待事物能有不同角度。被稱為「德國良心」的他透過敏銳觀察,將市井小民的生活、權力鬥爭等社會弊端勇於揭露於大眾面前;然而他也經歷過被媒體言論壓倒的一刻,但堅強的伯爾不願意迴避世界的苦難,仍用有力量的文字反映現實。而另一部影片介紹的是葛拉斯這位非典型文學界出生的作家,他相當有天賦,透過自學成為作家。由於他擅長雕塑,因此也會將自己的文章與畫板作品結合;而他書寫的主題主要是反映德國戰後氛圍及對於歷史的回顧。
兩場德國戰後文學影展講座後,同學們的收穫在於透過電影的方式縮短了詩人與作家的距離。不管是創作者們獨自發表或朗讀自己的文章,亦或是藉由他們的朋友親人及評論家了解他們的過去,皆可以獲知生活在戰爭、極端主義下的恐懼。而電影帶來的優勢,除了是視覺上的饗宴,更可以透過詩人和作家朗讀作品時抑揚頓挫的語氣中,體會到他們筆下人物或文章中顯現出的悲痛情懷。
【文/德文二唐家宜 圖/柏林之丘授權提供】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第3哩 夢想實踐起 - 只要腳不停 環島一定行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