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顧詠菱報導】
「該做的事情很多,卻沒行動;告訴自己下次絕對要早點開始,卻往往事與願違」,你常陷入這樣的拖延循環嗎?本校健康暨諮商中心邀請諮商心理師盧美妏,於110年11月3日透過線上會議舉辦「告別拖延症—如何幫助自己更有效能的展開行動」講座,帶領同學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拖延背後的成因,與展開第一步行動的關鍵。
「拖延」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常態,發生原因可能為任務過多、標準過高、猶豫不決,進而阻礙行動力。人的行為模式是固定的,拖延也有一定的循環,而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拖延的問題。盧講師請同學在雲端白板寫下最近拖延的事件,接著思考目前卡住時自己的反應為何,並試著在每次想拖延時「提早」一步開始行動。針對因自己設立的高標準而產生的拖延狀態,嘗試設定合理的階段性小目標,衡量時間精力,以減少失敗焦慮;而面對預想與結果所產生的落差感,要優先留意。只有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才有改善拖延的可能性。
在心態上,暫時不用面對讓自己難受的事情,是拖延帶來的短期好處,但盧講師提醒同學要看到拖延的兩個面向,思考自己長遠真正想達成的目標。現在可能因為某件事讓自己感到痛苦、不安,所以選擇先拖延,但如果完成這件事有助於離自己的目標更靠近一步,偶爾滿足短期慾望並非不好,適度安排時間,反而會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執行。當面臨一連串的選擇時,可以運用「意志力」避免自己失控,目的不只是克服困難、抵抗誘惑,更重要的是追尋真正渴望的事物。仔細觀察哪些選擇有助於達成目標,而哪些會導致失敗,並在行動前找到關鍵點做出改變。
「沒有方向的船,吹什麼風都是逆風。」盧心理師在講座尾聲送給同學這句話,希望大家認真去梳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並朝著該方向持續前進,不需要一次到位,而是試著讓心態從「我應該」變成「我希望」,且持續在過程中做滾動式修正,運用意志力連結內心最真實的渴望。無論要達到什麼目標,記得接納現在的自己,並期待未來,才是改善拖延最有效的方法。
【文圖/日文四顧詠菱】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攜手紅十字會 培育國際人道專業人才 三年學分費全免 | 04/22/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