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林耿瑩報導】
「悲傷的雨打在身上,雨水打落你的淚,但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流淚。」這段輕描淡寫卻沈重的文字,是周牛莒光書中的一段話,也是精神病患者看待自身情緒時,極殘忍卻最貼切的心境寫照。本校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10年12月8日在城中校區2415教室,舉行「從我是誰,談創作」原民講堂活動。邀請周牛莒光諮商心理師來與同學們分享,在創作這條路上,他所觀察到的精神疾病患者現況、原住民族群認同,以及寫作的心路歷程。
周牛講師將自己在台東醫院服務的所見所聞,寫入小說中,他的作品大多與原住民族群、精神疾病相關,因為他發現,這方面的議題其實非常缺乏關注。「有些人認為我的小說很沉重,但真實的人生或許就是如此。」周牛莒光說道。他表示曾有患者坦言,只有割傷自己手腕的當下,才能感受存在的意義;面臨經濟壓力、外界歧視,許多人在反覆住院、調整、再度復發的循環裡,最終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
原住民族群議題,是台灣不容忽視的問題,雖沒有類似其他國家的嚴重族群歧視,但也潛藏些許不平等狀況。曾於軍中服役的他,發現原住民從軍人數占比極高,且多擔任士兵或低階軍士官,另外,在較為辛勞的部隊,更多數為原住民族群,由此可看出原住民在軍中,不論是升等或經濟上都是較為弱勢的存在。而在社會上,周牛莒光也發現一些僅因為外觀、服飾、語調,與多數人相異的原住民族人,被霸凌歧視的現象。關於族群認同,周牛莒光表示,因自己不住在部落、不常使用,族語其實並不流利,但這並不代表不認同,他認為「認同」,應該從認識自己開始,就如同自己原名牛莒光,因入籍阿美族而遵照冠名傳統,在姓名前方冠上母姓,這便是他踐行族群認同的方式之一。
周牛莒光認為,透過寫作,除了傳達社會現狀及生命的原貌,進而啟發大眾思考,其實自己也在過程中,不斷探索、重組、理解,重新建構自我世界觀。他也鼓勵同學嘗試寫作,把最真實的情緒記錄下來,透過如此方式與自己對話,建構「自我認同」。因為只有看清自己的脆弱,才能知道如何再次爬起!
【文圖/法律二林耿瑩】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第3哩 夢想實踐起 - 只要腳不停 環島一定行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