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林靜、黃樂賢報導】
知名精神科醫師兼心理治療師鄧惠文於3月22日下午,在東吳大學普仁堂,以愉快談天的形式為本校師生帶來一場「認識未知的自己」講座。
你真的瞭解自己嗎?
講座剛開始,鄧醫師用自身故事告訴現場聽眾,以前的她認爲自己是一個外向者,如今到了不惑之年才逐漸意識到,這是周遭人口中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真自我」經常會與社會期望、價值、標準相悖。我們戴上面具,很多時候是不敢面對不夠完美的自己。不妨問問自己如何看待面具這回事?又有多久沒摘下面具了?那個面具後的你,還好嗎?面對真實的自己是很難,正視缺點、自我批評更是困難。
如何面對自我?
鄧醫師說道「我自己是一個比較開放的人,所以勇於探索自我。我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我們不用符合每個人的期待,那就有成長的空間。」隨後,鄧醫師以她在諮商工作中的例子引申到很多年輕人面臨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問題。何謂獨立?當許多年輕人信誓旦旦地宣誓,要脫離父母,要獨立生活,那麽他們是真的成熟獨立了?還是始終囿於父母,不敢面對自己的潛意識中的膽小?
鄧醫師告訴現場聽眾,一個人童年的生活對於人格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當小孩無法預測父母的情緒時,會無法得到應有的安全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易於形成焦慮的依附感,這種類型的人格會一定程度地缺乏自信,在人際交往中,更爲辛苦。另一種則是逃避性的情感依賴,否認自己內心的需求,對自己進行自戀式的安慰。講者表示,若如今已覺察自己出現的心理状态,可以進行適當調整。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無法接受自己做不好,把自己鎖在「comfort zone」這只會讓自己固步自封。可試著與比自己年長者進行交流溝通,別過分沉浸於自我幻想,忽略對現實,對他人的客觀認識。
整場講座,鄧醫師都圍繞著人的心靈展開,然而人的心靈卻又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難以理解的東西。也許你會問,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思考這些問題?因為這一切都與我們的幸福密切相關,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認識未知的自己。自我探索的路雖然不易,但要相信自己的價值。
【文/英文三林靜 圖/英文三黃樂賢】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唐松章博士就任董事長 傳承百年東吳精神 力抗少子化 捐助千萬 推動「新生入學成績優良獎學金」 | 10/14/2025 |
校園頭條 | 熊本商工會議所理事長蒞校演講 分享日本企業文化與溝通技巧 | 10/13/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親善大使團 連續三年受邀擔任國慶禮賓大使 | 10/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千葉商科大學來訪東吳 深化兩校交流 | 10/09/2025 |
校園頭條 | 私校第一 東吳「學位論文資源貢獻獎」六連霸 | 10/09/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