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學院USR計畫團隊訊】
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據,水圳就是農民賴以灌溉的水渠。福德洋圳孕育士林和州美平原將近三百年,除了灌溉農田,並提供士林舊街和新街的民生用水之外,在日治時代更是供應了士林紙廠所需的工業用水。如今它的珍貴歷史記憶,將從士林地底覺醒,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眼前。
由東吳大學人社院USR計畫「前世與今生──再現士林昔日百年風華」出版的《走讀士林: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一書,於111年5月3日在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一樓舉行新書發表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周師文處長、泰北高級中學陳建佑校長、潘維大校長、人文社會學院黃秀端院長、微生物系黃顯宗特聘教授、社會學系鄭得興副教授及研究事務組劉秀娟組長等貴賓蒞臨參加發表會上黃顯宗作者透過詳細的解說,分享其創作歷程,帶領讀者們一同追尋古圳,揭開福德洋圳源頭之謎。
早期的士林一帶皆為農田,福德洋圳是孕育著這片土地的重要水利資源;建於乾隆元年,它由士林早期的先民開鑿,從雙溪引水,而它的取水口正好位在本校第二教研大樓的側邊。然而,如此重要的命脈水源,也難逃成為都市發展底下的犧牲品。目前除了部分水圳的遺跡已經柏油路覆蓋而成為暗溝,甚至連取水口也險些因河流工程而遭到封填。福德洋圳是許多老士林人的集體記憶,它的消逝讓士林人感到不勝唏噓。面對這般困境,人社院USR計畫「前世與今生─再現士林昔日百年風華」團隊、團隊成員黃顯宗特聘教授,一年多來努力地蒐集士林地方文學史料,經過詳細的比對與整理後,於今年出版了《走讀士林: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福德洋圳的歷史價值及痕跡,實際上也是士林人心中的記憶。福德洋圳是早年士林鄉親們合資建造,外雙溪流域的多條古圳也是一樣的,亦可見當年鄉親團結發展的鄉土精神。雖然福德洋圳大抵已隱沒在水泥建築群下,仍可透過建築物的方位瞭解它對士林聚落發展的影響,亦可看出士林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歷程。
配合《走讀士林: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專書出版,人社院USR計畫規劃5月2日至5月6日為期一周之展覽,展出多張黃顯宗作者紀錄今昔福德洋圳之影像、影音資料與台灣古地籍圖,讓失落的「士林血脈」重現於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歡迎民眾共襄盛舉,一同見證古圳昔日風華。人社院USR計畫核心理念即透過校內外資源的結合,建立社區友善循環的體系,與在地共同成長,藉此發揮文化永續的影響力,並期盼能深化學生與士林的在地關懷素養。
作者黃顯宗自序:https://blog.udn.com/wonghc70/170743920
人社院USR計畫「前世與今生──再現士林昔日百年風華」計畫網站:https://usr.scu.edu.tw/courses/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第3哩 夢想實踐起 - 只要腳不停 環島一定行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