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簡卉嫻報導】
當悲傷來臨時,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該如何去面對?而陷入低谷時,又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那徬徨無助的自己呢?本校健康暨諮商中心於112年3月1日在外雙溪校區B105教室舉辦心理衛生推廣講座,主題為「看見失落與悲傷」,邀請李曉芬心理諮商師,從藝術治療的角度,帶領大家重新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並且好好地與失望共處。
李曉芬心理師以分享自身經驗來拉開本場活動的帷幕。李心理師特別提到,在華人世界的觀念裡,不允許輕易流露悲傷,也使得人們習慣透過「忙碌」來掩蓋自己未能釋放的情緒。那人為什麼會失落呢?李曉芬心理師表示:「哀傷是愛的延伸,但也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講師透過繪本導讀、牌卡及組內分享的方式,讓分組的成員各自傾訴自己平時未能說出口的情緒。此刻眾人僅需靜靜聆聽,成為彼此在人海中短暫卻明亮的燈塔,溫暖彼此的心。
李曉芬心理師提到:「每個人的世界裡都有一個專屬於你的情緒小夥伴。」那你認為你的情緒小夥伴會是什麼樣子呢?活動中利用輕黏土來塑形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小夥伴,並且和組內成員一起分享創作來源,讓大家都能簡單的認識彼此。在有限的時間中,講師讓大家盡可能地著重在成品的完整性,而非強調精美,因為對與會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捏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情緒小夥伴,並將「它」的故事呈現在眾人面前。到了各自抽牌卡分享經驗的環節時,講師邀請大家到台前選取兩張和自己的悲傷故事最相關的兩張卡片,並且將卡片上的內容與先前捏造的情緒小夥伴搭配著一起分享,竟然神奇地發現所有事情都是相互影響的。許多人更是深受卡片背後真摯的文字所感染,為之動容,講座也在感人的氣氛下結束。
正如同李曉芬心理師所言:「我們不應該隨意評價他人的失落,反而要多加聆聽彼此的故事。」悲傷沒有時間表,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或許我們能試著多愛自己一些,又或者是當身旁的人陷入低潮時,能默默給予陪伴,在重新打起精神過後,又繼續在生命中前進。
【文圖/歷史二簡卉嫻】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第3哩 夢想實踐起 - 只要腳不停 環島一定行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