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吳詠琳報導】
「在我的牢役歲月之前、之中、之後,整整25年,我活在恐懼之中,怕國家又怕家人。…我把自己包在沉默之中太久了,再也不能用言語打開來。即便說話時,我也只不過是換種方式把自己包起來……」這段話取自荷塔·慕勒的小說《呼吸鞦韆》。12月8日,曾出版《無法送達的遺書》,用文學的筆、歷史的眼,重現白色恐怖的作家胡淑雯應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講座邀請,蒞臨本校普仁堂與校内師生以及校外人士以此書談談爲何「恐懼是不懂抱歉的」。
轉型正義是20世紀後半葉至今重要的歷史問題,其最簡要的定義是:一個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處理「正義」的工程。胡淑雯老師在藉由《呼吸鞦韆》提醒了我們,轉型正義後,歷史並沒有消失,恐懼是不懂抱歉的。該書主要描寫二戰後1945到1949年蘇聯勞改營裡一群德裔羅馬尼亞人的故事。作者以17歲小男孩爲主,講述了這群人被送到勞改營,替希特勒的德軍贖罪,幫俄國做戰後重建,成為二次大戰後時代的犧牲者。其中,勞改營的集中管理與高壓統治使人們在極權統一性中漸漸磨滅了個性,使人們神經時刻緊綳感受窒息的恐懼感。
在講座中,胡老師先以智利流亡作家博拉紐所著的《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爲引子,闡述了「對政治暴力的敘述衝動,本身,就是最微小的抵抗行動」這種文學創作的動機。之後,她截取了《呼吸鞦韆》中幾個精彩的片段與聽者分享,如主角雷奧在人們下火車集體排泄時,感受到人的尊嚴如水流一樣往下流走;用皮綁腿換取食物瘋狂進食後,嘔吐感覺生命流逝的絕望;珍視俄羅斯婦人送他的手絹時,心中所懷的希望。以小見大,展現了一個人是如何被專制政治所影響,如何費盡心思在日常中尋找信仰。
活動最後的提問環節,被問及爲什麽恐懼是不懂抱歉的,胡老師回應,恐懼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恐懼就是恐懼了,它不會因爲時間過去了而對受害人說聲抱歉。那應該說聲抱歉的,是否是造成「恐懼」的人事物呢?抱歉過後,恐懼仍存。那人們,乃至於正處在「民主轉型」的台灣,更應繼續思考我們還能爲正義做些什麽,如何將恐懼化爲教訓來彌補它造成的世代缺口。
【文圖/中文一吳詠琳】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賀!商學院育成中心彭仁鴻執行長 獲管理界最高榮譽「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 | 10/28/2024 |
校園頭條 | 恭賀李韋宏學長 榮獲第十二屆傑出大陸台商創新經營獎 | 11/22/2024 |
校園頭條 | 全國資訊創新競賽 東吳資管系再創佳績 | 11/21/2024 |
校園頭條 | 校級赴外交換研修說明暨分享會 鼓勵同學赴海外研修 | 11/21/2024 |
校園頭條 | 韌性校園 永續大學成果展暨AI黑客松競賽 展現高教深耕計畫豐碩成果 | 11/21/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