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媒體報導

:::

【中國時報】一帶一路的雄心與挑戰/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 05/17/2017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日在北京舉行。這是大陸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規格最高的國際性會議。總共2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30個國家各界人士、70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和代表參加,與會者達1200多人。而就在峰會開幕前1天,亞投行在北京宣布又有智利等7個新成員加入,亞投行成員已增至77個之多,為峰會錦上添花。

這麼大規格的會議,顯示中國的恢弘氣魄與濃烈企圖心。過去一些評論認為大陸推一帶一路是為了去化國內過剩的產能,或將之比擬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這都把一帶一路的格局講小了。西方一些評論認為中國是和美、俄等國角逐勢力範圍,是在跑馬圈地,這也把一帶一路講窄了。大陸智庫表示,中國引領的是新一波的全球化:如果把英國主導的全球化看作全球化的0.0版,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是1.0版,那現在中國要參與改造的就是2.0版。《人民日報》說這是最大規模的全球振興計畫,是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台。這應該是一帶一路比較貼切的描述。

一帶一路峰會本身當然有可看之處。比如美國派代表參加,是和一帶一路的初步接觸,將來美國主導的諸多國際組織如何和一帶一路配合,或美國願不願意也投入資金參與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這是可以繼續追蹤的看點。另外,南韓新總統文在寅上台後,立刻和中國改善關係,參加一帶一路峰會,北韓也派代表參加,中韓、中朝兩對雙邊關係會在峰會場外擦出什麼火花?日本也派代表參加峰會,中日關係會因此產生什麼轉折,這也是觀察的重點。

但是,我們更關注的是一帶一路長期的效應。一帶一路將強化全球的供應鏈。中國希望和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10年內能從2015年的1兆美元成長到2.5兆美元。一帶一路對東協的影響尤其大,截至去年5月,中國與東協的雙邊投資超過1600億美元,雙邊貿易更訂下2020年達到1兆美元的目標。

東協在2015年成立了經濟共同體,但是缺少基礎建設把成員國真正箍在一起。現在中國順著一帶一路將高鐵鋪設到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寮國都加入了中國的高鐵計畫,這才讓東協國家變得更為緊密,也都進入了中國的勢力範圍。尤其是柬埔寨、寮國、緬甸,因經濟援助與中國的投資項目,受到中國影響之深,有目共睹。這是台灣在推動新南向時心裡要有的準備。

可是這樣一個氣勢恢宏的一帶一路卻也不是沒有挑戰。大陸自己說這是無私的全球化,但是地緣政治仍是抹不去的現實。尼泊爾加入一帶一路,印度就不高興;絲綢之路經濟帶經過中亞,該地區政治本就複雜,大陸難保不被捲入。高鐵所經之處,引起多少環保抗爭;海外所簽的各項投資協定,因為各國財務與內政的原因,很多其實都沒有真正開工。加上大陸基於地緣政治考量的各種援助計畫,很多都沒有經過客觀的經濟評估,到時被當地政客中飽或變成呆帳的風險也非常大。

所以大陸在熱鬧的峰會之後,應該回歸冷靜,將各個合作項目做更理性無私的評估,這才更符合一帶一路是對全球開放的精神;也更該在峰會之外,發展爭取下層民心的軟實力。唯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相配合,一帶一路才可能美夢成真。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