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廖宜脩報導】
近年來隨著經濟起飛,連帶著民主的發展越是迅速,社會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因此開始有許多人站出來,共同發掘台灣道地的美好。本校文舍明日聚場「文化基因實驗室」系列演講於106年12月5日邀請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女士,前來分享他們近年來在台灣各地的努力及成果。
音樂聚落‧慢市集──鐵花村
執行長李應平指出,台東相對缺乏社會資源與社會關懷,導致社會上孳生對其的誤解甚多,因此開始思考,倘若給予可利用的資源,讓他們能發展原住民文化優勢與音樂方面的天賦,是否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呢?基於此而開始打造屬於台東的音樂聚落並結合特色市集,藉此吸引觀光人潮,也邀請知名的音樂大咖如張惠妹、家家及昊恩等前來舉行小型演唱會,讓台東鐵花村成為發展原住民音樂文化的一個舞台。
池上四季耕耘‧讓米鄉成為文化之鄉
李應平表示,一開始只是希望更多人來到池上,親身體會池上的美,而不是吃完便當就離開了。在深度進入池上農民的生活中了解,他們也是希望在不破壞自然美景的前提下,能擁有且享受的文化活動。因此他們從最初邀請鋼琴王子陳冠宇來演出,舞台正是在一大片金黃色稻穗中央,讓所有人聽得如癡如醉。
有了成功的案例之後,慢慢發展出符合池上傳統農家作息的「四季耕耘」活動,池上春耕野餐節、池上夏耘米之饗宴、池上秋收音樂會及池上冬藏等,透過這些活動發揚專屬於池上的文化,讓米鄉成為文化之鄉。
一所學校、一畝校田──神農計畫在苗栗
李應平女士談到,從2015年開始,台灣好基金會在苗栗展開了「神農計畫」。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為三角核心,媒合多所偏鄉小學,讓他們透過「一所學校,能有一畝校田」進行翻轉教育,培養孩子從做中學,瞭解其中的本質,並讓孩子們從有機飲食出發,從小養成健康的有機飲食習慣,強健他們的體魄,讓田園成為教室,進而認識台灣的土地與環境永續,凝聚家鄉的認同與自信。
執行長李應平認為,文化產業是時間的投資,也是一項不計較從前所學的產業,只要有心腳踏土地去實踐,並等待時間去發酵所做的一切努力開花結果,為台灣發掘屬於這塊土地的好。
【文圖/中文四廖宜脩】
|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 校園頭條 | 以「士林學」接軌在地 以人文思維走向國際—東吳王世和副校長談未來人才新方向 | 10/30/2025 |
| 校園頭條 | 第12屆台日亞洲未來論壇暨2025東吳大學東亞區域發展研究中心USR國際研討會圓滿成功 | 10/30/2025 |
| 校園頭條 | 東吳資管系攜手企業打造學生職涯新契機 114就業暨實習博覽會熱烈登場 | 10/28/2025 |
| 校園頭條 | 開拓國際視野絕佳機會 即日起受理赴海外交換研修申請 | 10/28/2025 |
| 校園頭條 | 實踐多元共融 共築在地共好 社區好鄰居踴躍參與USR分享交流會 | 10/28/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