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惠琳】
二○一七年,一○四人力銀行製作了一支影片「Be A Giver」,廣招具有豐厚專業技能和資歷的中生代們站出來並伸出援手,拉年輕人一把。
談到這活動,王榮春表示,一○四人力銀行是求職人才與公司職缺的媒合平臺,一直在替企業端和求職端做基本的條件篩選和連結。可是,慢慢地他們發現有很多問題需要更深入去面對和處理,才能夠讓配對工作不流於形式,真正幫助到平臺兩端。
有必要換個視框閱讀年輕世代。
年輕世代在求職路上的顛沛流離,王榮春全看在眼裡。擔任高階主管,同時也在大學任教的他表示,現今父母的經濟條件提昇,加上少子化,所以對孩子盡量給予、極盡保護,卻造就孩子的玻璃心。其次,高學歷時代,家長自然對孩子的學業有更高的期待,不過,也會降低其他要求和約束,以紓解孩子的課業壓力。
而在學校端,現行的教學評鑑機制,學生可以打老師分數,導致老師們變得很nice,努力把書教好,至於學生的上課不良行為(滑手機、吃東西、睡覺),則不敢要求太多。
「家庭和學校的加乘作用下,學生是被縱容的,也理所當然把一些習氣帶到職場,好比我們常看到年輕的上班族拎著早餐進辦公室,邊吃邊上網,一兩個小時以後才開始工作。」王榮春說,對於重倫理、講紀律的熟世代而言,這些都是不應該有的工作行為。熟世代從小被教導上課要專心聽課,不可以吃東西、講話;上班打卡後要認真工作,不能做私事、偷公司的時間…。成長背景不同,造成認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差異。因此,年輕人覺得老闆小心眼、愛計較。「但其實做主管、老闆的也很掙扎。他們也會想,要不要順應世代潮流,只看結果就好,還是要雷厲風行?不過,高壓管制,勢必就得提供更好的誘餌,才可能讓年輕員工願意服從、配合。」談到混亂的職場生態,王榮春有些無奈。
工作的熱情和意義,成為年輕世代最大的糾結。
除了觀念、認知上的差異,也包括年輕世代自身的迷惘。王榮春常看到一些認真的主管不斷勸說年輕下屬,只是,不管怎麼好說歹說,年輕員工的回應永遠是「這不是我要的」「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後來王榮春悟出一點,工作的意義不是旁邊的人來告訴你,而是自己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從工作中找到。「諷刺的是,人往往是在做得很不開心、很痛苦的時候,才會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撐下去?』『做這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只可惜,當年輕人卡在這個點上,並不會深入思考和探究,而是直接離職。」他們並不知道,如果這個點沒有澈底想清楚,去到哪裡,還是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最後就是到處碰壁。
因為工作關係,王榮春理解年輕世代、熟世代兩端不同的認知和立場,也會利用一些場合,把雙方各自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我會先當陪伴者,傾聽他們的焦慮和困擾,再把對方的想法『解釋』給他們理解。好比我會跟年輕世代說,主管、老闆會這麼做,絕對不是刻意刁難或挑釁,而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是這麼做才爬到今天這個位子。我會問他們,當百分之九十的員工都不符合老闆的期待,假使你是那百分之十,未來有好的機會,你覺得老闆會不會想到你?」
同樣地,王榮春也會跟主管、老闆建議,他們當然可以堅守作法,不過就會是來一個陣亡一個。如果稍微理解年輕人來自那樣的成長環境,當然會有那樣的思考和作法。與其堅持、對立,不如多對話,把自己的期待值更明確地告訴他們,或許年輕人會聽進去,進而成為優秀的人才。「這中間的過程,很需要有人穿針引線。」
從陪伴者、傾聽者,再到分析者、建議者,王榮春強調,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同理」,唯有彼此都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揣摩、理解、思考,才比較願意回過身來調整自己,結果也可能完全不同。
如果有一個人長期陪伴在職涯路上。
幾年前,王榮春曾經加入一個公益型組織「心突破」,裡面的成員都是心理學與人資、管理等背景,有些人在學校教書,有人則是在企業界當HR或主管。他們和學校合作,舉辦工作坊,希望協助年輕學子對自己的未來人生早點「找到方向」。
「工作坊最特別的地方是,每一個小組都會安排一兩位輔導員,在活動過程中和學員們建立關係。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也會有自己的LINE群組。於是,當學員有困擾,可以把問題拋到群組上,同學們可以為他鼓勵打氣,輔導員也會給予回應,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約在校園裡討論。」王榮春他們認為,工作坊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學員們有機會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身旁有一個人,這個人不會像爸爸媽媽那樣天天關心、嘮叨,而是處於被動,是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去找他,甚至是出社會以後,遇到職場適應的問題、想要轉換工作等,都可以找這個人商量。「我們希望透過工作坊的運作,建立輔導員和學員的信任關係,進行長期的陪伴和支援。」
家長也是需要陪伴的一群。
回到職涯的最前端,王榮春認為家長也是需要陪伴的一群。他曾經到一所高級職業學校教學生怎麼使用一○四工作世界平臺去認識未來的各行各業。「有一位學生上手得很快,還幫忙教導其他同學。當下大家都以為他應該是讀資訊科,細問下才知道他讀製圖。這學生卻說他讀得不開心,也沒考過基本證照,所以三年的學習很挫折。主要原因是他的空間性向能力很差!」由於這位學生的爸爸對於職場的主觀認知和偏見,強力主導孩子的選讀科系,卻讓孩子因此陷入更痛苦、茫然的未來。
這類狀況並不少見,王榮春看到很多家長因為對孩子的關愛、擔憂而涉入過多,結果卻適得其反。只是,該怎麼幫這群焦慮、不知所措的家長呢?「如果有一個不錯的機構或管道,讓家長來到裡面有人陪伴,讓他們釋放內心的焦躁情緒,也協助他們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找出志趣、規劃未來,這些都會比等孩子進入職場後再接受震撼教育好上許多。」
看多了職涯百態,王榮春有個很深的感悟,很多人的問題並不是專業技巧不行、履歷自傳不會寫,而是需要花時間細細整理,尤其是心理層面。「所以,我覺得除了要有專業Giver,也要有心理Giver,協助有相關需求的人去解決生活、情緒、家庭、信心等問題。」
找對方法、找對方向,是最好的職涯起點。
最後,王榮春提出一個有趣的發現,年輕世代並不是不想、不懂得尋求協助,相反地,他們通常會覺得自己是找幫手的高手,最常見的就是上網求助,包括:上網抓個檢測來做,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行業;找網路上現成的履歷自傳,修改一下;想知道這家公司的好壞、待遇,上網提問,就有過來人匿名回答;遇到工作上的困擾,只要拋出問題,立即引來各種回應和建議…。多麼省時省事又即時。
這也是最讓王榮春覺得可怕的地方:「他們不會仔細思考得到的答案正確嗎?真的能幫助他嗎?萬一找到不對的人、錯誤的訊息,很可能是幫倒忙。」所以,王榮春更堅信,找到對的、專業的職涯陪伴者是很重要的。另外,不管是企業端、求職端,尤其需要好的幫手和橋樑去協助兩方。「如果有一個完整的中繼站,就像是部隊的新兵訓練中心,年輕人先在這裡做好基礎的職場訓練、心理調適,而中心也對每一位受訓者有基本的瞭解,之後再轉介給企業主,一來年輕人會比較容易上手,企業主也能夠相對放心。」「當然,」王榮春笑了起來:「如果還可以提供雙方『售後服務』,會是更好的作法。」
王榮春
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一○四人力銀行社會企業處資深協理,同時也擔任東吳大學心理所、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9/2024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8/2024 |
媒體報導 | 【遠見雜誌】傳承與創新 東吳百年品牌力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CHEERS】傳承東吳大學百年優良傳統 打造國際級教育品牌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簽約英國前30大名校 讀4年獲學碩雙聯學位 | 06/26/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