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小心隔牆有耳 國家人權博物館「2018言論自由日─噤聲的日常」特展開幕
(中央社)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4月2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行「2018言論自由日─噤聲的日常」特展記者會,文化部丁曉菁次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曹欽榮、藏書家石文傑先生、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眾多青年教師與學子共同與會。
東吳大學弦樂四重奏首先演出多首耳熟能詳的歌謠,包含〈燒肉粽〉、〈望春風〉、〈四季紅〉等,都是當年被查禁的歌曲。知名禁書藏書家石文傑先生在2017年將珍藏數十年之圖書資料捐贈予人權館,本次特別挑選具代表性之競選傳單與禁書資料展出。
人權館陳俊宏館長表示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規定言論自由作為基本人權的重要性,而我國是參與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起草的成員國之ㄧ。然而自1949年起,政府頒布戒嚴令,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使人民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戒嚴體制對於臺灣社會是系統性、全面性的控制。不僅禁書、禁歌,臺灣的文化產業也因管制政策及措施深受影響,如漫畫因面臨各類審查機制,因此產業鏈停滯多年。所以,本次展覽將帶領民眾從庶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檢視國家體制系統性的監控,如何一點一滴滲透到人民的生活與心理層面,印下深淺不ㄧ的白色烙痕。本次特展在4月7日前開幕,不僅向堅持100%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先生致敬,也希望藉此邀請全國師生蒞臨國家人權博物館觀展,瞭解戒嚴時期噤聲的日常,反思我們現在享有的自由如此珍貴,並藉由體驗戒嚴體制對自由的傷害,轉換為捍衛普世人權與民主的動力。
文化部丁次長曉菁致詞時表示,現在我們享有的言論自由,是許多政治受難者前輩及社會運動者過去的犧牲與努力所促成。當年,鄭南榕先生在天秤的兩端,一端放上言論自由,另一端則放上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瞭解言論自由的價值與意義,不是輕易可交換、可妥協的。言論自由雖然已被視為基本人權,但在國內外,言論自由仍面臨挑戰,爭議事件屢見不鮮。享受自由的當前,仍需警醒捍衛自由發聲的權利,才能建立理性成熟的民主社會。
接著則由文化部丁曉菁次長、陳俊宏館長、政治受難者郭振純前輩,以及藏書家石文傑及鄭南榕基金會董事曹欽榮先生共同斷開象徵箝制思想與言論自由的鎖鍊,為「2018言論自由日─噤聲的日常」特展正式拉開序幕。
「2018言論自由日特展」自107年4月2日起至107年12月16日止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展出,以戒嚴時期人民日常為主軸,透過影音動畫、互動裝置,重現威權統治下無所不禁、處處需小心的氛圍,細察「戒嚴幽靈」如何影響著臺灣每一世代,進而反思言論自由在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挑戰與意義。特展以外,後續並有兩場教育推廣活動,首場將於5月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放映李惠仁導演的《并:控制》,並由導演出席進行映後座談。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9/2024 |
媒體報導 | 【中央社】東吳大學日文系促文化交流 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 | 08/08/2024 |
媒體報導 | 【遠見雜誌】傳承與創新 東吳百年品牌力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CHEERS】傳承東吳大學百年優良傳統 打造國際級教育品牌 | 07/08/2024 |
媒體報導 | 【聯合新聞網】東吳大學簽約英國前30大名校 讀4年獲學碩雙聯學位 | 06/26/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