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室訊/校園記者蘇品潔報導】
科技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媒體傳播資訊的效率。而且,這個求即時性、刺激、聳動的年代,更使得假資訊、假新聞氾濫於各個媒體平台。本校講師培訓社107年10月22日邀請「大學前必修課」發起人—陳睨老師與同學們分享如何善用及過濾網路資源搜尋資料。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你必須懂得分辨資料
「如何分辨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陳睨老師先向現場同學拋出疑問,接著針對網紅小玉爭議事件,播放小玉主觀解釋該事件的影片及「志祺七七」以第三人角度統整該事件及做知識性的補充之影片。觀眾從兩支影片作為例子,從「他說了什麼?他沒有說甚麼?他多說了些甚麼?以哪些角度出發?你看完有什麼感受?」五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陳老師解釋,第一手資料為資訊本體的影音或文字、第一手研究者的發現分析,例如個人手札。因此第一手資料最原始也最具權威性,但是很容易出現偏頗的觀點。第二手資料則是文獻資料,如書籍、政府數據、報章雜誌。這類的資料由於並非全部取自原始文獻資料,而是經過多人轉述、解釋,所以對事件的描述常加入個人的理解與詮釋。正確區分第一手以及第二手資料,可以從根源上判別資料的可信度,參考時多留個心眼,使用確實得當的資料。
不要告訴我你只會用Google找資料
在Google搜尋欄中輸入關鍵字,不到一秒的時間五花八門的資料全部陳列在螢幕前,除了來自維基百科、痞客邦、Facebook的資料,你還有其他管道可以使用嗎?陳睨老師建議如果是以研究目的找資料,可至國家圖書館、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或者利用學校的帳號進入華藝線上圖書館蒐集論文。另一方面,她大方地向大家分享:資料優格、全國法規資料庫、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等網站,皆可取得官方、正確又乾淨的數據及法規,歡迎同學多加利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世界資訊包羅萬象,可以迅速取得資料的同時也應注意資訊的真假。陳睨老師呼籲大家,不同於過去單向接收媒體的資訊,現代公民唯有多方比較,仔細斟酌,才能避免被媒體混淆視聽。
【文圖/社工三蘇品潔】
類別 | 標題 | 登刊日期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攜手紅十字會 培育國際人道專業人才 三年學分費全免 | 04/22/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企管「職搗黃龍,捨我其誰」職涯活動圓滿成功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參與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 迎接多元共融 在地共好的USR永續未來 | 04/15/2025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校園頭條 |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代表團訪問東吳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合作 | 04/1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