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校園頭條

:::

栽培跟得上時代的學生, 東吳大學從大數據植入的辦學策略開始!

  • 02/22/2019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

創校118年的東吳大學,多年來以卓越的文、法、商學院及法律、日文、會計等科系,成為臺灣知名高教大學,無論是景色優美的外雙溪校區;或是緊鄰政府單位的城中校區,都在學界、學子心中佔有指標性的學術地位。這樣歷史與素質兼具的大學,如何持續創新並與來自臺灣及全世界的學校競爭?東吳大學於英國高等教育及人力資源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所公布的「2018亞洲最佳大學排行」中,進入亞洲最佳大學300大,更名列私校第7名;在其中的學術研究項目方面,東吳大學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率,更是臺灣大學中的第3名。 

培育未來的數據科學家

東吳大學近年在辦學策略上有哪些特別吸睛的作為?在這個人人都提AI人工智慧的時代,除了要有分析資料的能力,更核心的基礎其實是資料本身。東吳大學5年前便獨步亞洲,以學院的規模首創『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設計出結合數學、統計、管理、電腦軟硬體、社會、心理領域的課程;同時蒐集商用數據,招收學、碩士及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學生,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大數據領域專業人才,並利用學院取得的學術數據,進一步作為辦學的方針。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分析,辦學不能只是憑藉知識、經驗或想像,若想栽培出跟得上時代的學生,則要從學校的每一個決策做起。「而大數據就是在幫我們做決策。」東吳大學成立「校務資料分析中心」進行系統性、科學化的IR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整合校內外大量異質資料,幫助學校推動更好的制度。「我們從數據分析出,符合某些條件的學生,下一學期很容易會被退學,因此提早啟動因應輔導措施。」足見大數據能助學校提早應變,並且幫助到學生。

潘校長進一步指出,「Data Scientist數據科學家」是未來世界最為渴求的一種人才,透過「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預測未來」3步驟,幫助各行各業運作得更好。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第一屆大學部學生在畢業前,已獲得金融企業青睞,願意將他們納為集團中的實習生,就是因為看準了這群學生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的涉獵必定比其他學校來得紮實。因此學校也積極與業界簽訂合作協議,請企業派業師來授課,為學生與企業創造雙贏的成果。對求才若渴的企業來說,能提前與東吳大學優秀的學生接觸、進一步網羅至企業,是尋找人才最好的管道,無論在徵才精準度、人才留任率、人才培訓的成本,都是事半功倍。

未雨綢繆的跨領域學習

談到現在高教著重的跨領域學習,潘維大校長指出,未來10到15年間有49%的工作會消失,但也會增加許多工作,究竟是那些工作會浮上水面?又需要那些人力來勝任?大家現在還無法清楚判斷,只能藉由提供多元、整合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具備足夠的能力因應社會變遷。「因為在未來,單憑著單一知識是無法擁有良好生存能力的。」因此東吳大學首先要進行的,便是重新設計課程,建置以學院為主軸的16學分「第二專長跨域學習計畫」。每個系都開出16個課程給外系學生按照個人興趣來選讀,在不延長修業年限及增加修課學分數原則下,讓學生在修畢所屬學系及學院的跨域模組課程後,即可於證書中加註跨域專長!潘維大校長表示,這套模組不僅對學生的未來求職有幫助,更可刺激學校及老師持續思考系內課程的適用程度,不斷與時俱進。

打造國際觀不只是學好英文

課程模組化能對內增加學生眼界,那麼學校更要帶領學生往外走。東吳大學與全世界291所大專院校締結姊妹校,每年甄選許多東吳學子赴外交換,也引薦學生至海外校友的企業實習。潘維大校長表示,國際化指的是一種多元型態、一種跳脫舒適圈的方法。「東吳希望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了解別人的想法,而所謂的國際觀就是去認識別人與自己的不同,進而包容別人、改善自己。」

透過潘維大校長的說明,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預備學生的未來發展、多元能力或是國際觀,都與學校怎麼想、怎麼規畫、如何落實息息相關。這就好比牧羊人用他的杖和他的竿,對著一群小羊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方向,而東吳大學正是如此,持續用愛心、人文與科技,細心地替學生開出一條未來生涯的成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