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校園頭條

:::

東吳大學清明追思 緬懷前賢薪傳精神

  • 04/14/2025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總務處
  • 圖片標題:batch_圖16
  • 圖片標題:batch_圖15
  • 圖片標題:batch_圖14
  • 圖片標題:batch_圖13
  • 圖片標題:batch_圖11
  • 圖片標題:batch_圖9
  • 圖片標題:batch_圖10
  • 圖片標題:batch_圖8
  • 圖片標題:batch_圖6
  • 圖片標題:batch_圖5
  • 圖片標題:batch_圖4
  • 圖片標題:batch_圖2
  • 圖片標題:batch_圖3

【總務處訊】

為感念前賢對東吳大學的深厚付出與無私奉獻,本校於114年3月26日清明節前夕舉行追思活動,由詹乾隆校長率領王世和副校長、一級主管、教職同仁及學生代表,前往校園後山,向王寵惠故董事長伉儷致意。當日,王寵惠故董事長的長孫—建築師王守正先生與孫女王依仁女士亦親自出席,共同表達敬意。

隨後一行人前往石超庸故校長伉儷墓園,追思其對學校發展的貢獻,並接續前往陽明山,緬懷端木愷故校長伉儷及孫科故董事長伉儷,表達對歷任前輩的追遠之情。

詹乾隆校長表示,回顧東吳自在臺復校以來的拓展歷程,四位前賢在各個階段皆傾力奉獻,無懼艱困,齊心推動校務發展,使本校得以在兩校區穩健立足。他特別強調,除了致上最深的感謝,也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讓後生學子了解這些珍貴的歷史事蹟,進而傳承前人堅毅奉獻的精神。

東吳大學得以在臺復校,王寵惠故董事長(1952-1958)可謂最關鍵的推手。復校之初,僅以補習學校形式運作,隨時面臨被迫終止的危機。1952年,正值東吳最艱困之際,時任司法院院長的王寵惠先生慨然應允,出任東吳補習學校董事長。任內力挽狂瀾,終於在1954年促成教育部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成為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為感念王董事長的卓著貢獻,學校特將外雙溪校區的第一棟建築命名為「寵惠堂」,以誌不忘。

石超庸故校長(1957-1968)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不僅籌劃外雙溪校區的興建,更致力於學術發展,增加系所;他亦不遺餘力整飭學風、提升學生素質。晚歲積勞成疾,仍為校務全力以赴,對本校恢復大學建置鞠躬盡瘁,令人敬仰。為表彰其貢獻,1973年落成之科學館,命名為「超庸館」。現今石校長伉儷墓園為衣冠塚,因其家屬旅居海外,為便於追思緬懷,於1996年10月6日移靈奉安於加拿大。

孫科先生(字哲生)於1967年擔任考試院院長期間,應端木愷董事之邀,經董事會推選出任董事長(1967-1973)。任內熱心推動校務發展,促成多項校舍建設,包括文舍、哲生樓、職員宿舍、教師宿舍、心理系樓、文化樓及崇基樓等,為校園發展奠定基礎。為銘記其貢獻,學校將第二教室大樓命名為「哲生樓」。

端木愷先生(字鑄秋,1950-1987)於東吳歷任同學會會長、董事、常務董事、副董事長、董事長、校長及多項復校專案委員職務長達37年,對校務發展影響深遠。其治校期間夙夜匪懈,奔走籌措經費,成立26個系所與中心,興建14棟校舍及各項設備,充實學校硬體資源。任校長14年間不取分文薪俸,卸任前更慷慨捐千萬鉅資、萬冊藏書,甚至將自宅捐予學校,令人敬佩。為感念端木校長的無私奉獻,學校特將城中校區第二大樓命名為「鑄秋大樓」。

詹乾隆校長憶及大學求學時期,正值端木愷擔任校長。雖公務繁忙,端木校長仍堅持定期與學生餐敘,嘉勉學子、傾聽意見,展現關懷與誠意。此外,稱呼端木校長為舅公同時也在學校任教的社工系馬宗潔老師亦提到,從父母口中得知其為人儉樸敦厚,雖衣著講究,卻極盡節省,如將西裝外套衣領翻面再穿、舊領帶修改再用;但對學校的支持與捐助則從不吝惜,令人感佩不已。

回顧本校自1900年創立於中國蘇州,1954年於臺灣復校,今日能穩健發展,正是仰賴創校、復校與建校諸位先賢的深遠努力與無私奉獻。哲人日已遠,典型猶在昔。每年清明前夕,師生懷抱感念之情,以簡單而隆重的儀式緬懷先賢,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精神的傳承,成為東吳大學延續至今的重要傳統。

【文/呂雅燕專委 圖/秘書室、總務處、校牧室】